0551-6878 8887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以為稅務局查的基本都是大企業,小企業平時偷點稅沒有事,只要不被發現就好了,行業中不都這么做的嗎?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雖然很多被披露的基本都是數千萬上億的稅案,但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小企業稅局就不會找上門,暫時沒被查到并不代表風險不存在。
這不,蘇州某公司外包服務公司虛開普通發票273份被稅務稽查!
主要違法事實:
經國家稅務總局蘇州市稅務局稽查局檢查,發現蘇州某公司外包服務有限公司:
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間,對外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273份,票面額累計2531.23萬元。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稅務局是如何發現企業稅務風險?
稅務局是如何發現有哪些納稅人存在稅務風險,進而實行精準化監管呢?
對此,江蘇省在“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實施方案”的新聞發布會上早已給出了答案:主要采取三項措施,實現對有風險納稅人的精準化監管。
1、稅局擁有近兩千億條的稅收大數據,對納稅人進行全面畫像。
這兩千億條稅收大數據是精準監管的基礎,它主要來源于三個渠道:
(1)稅務部門自己掌握的納稅人從設立到注銷全生命周期的申報數據、繳款數據、發票數據、涉稅違法違章信息等;
(2)稅務部門與外部門共享交換的數據,如工商登記數據、股權轉讓數據、水電氣數據等;
(3)稅務部門從互聯網上獲取的公開數據,比如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法院裁判文書等。
2、稅局開發了一千多個稅收風險指標模型,對納稅人進行全面體檢。
簡單地說,這一些指標模型就像篩子一樣,依照規則不斷地對納稅人進行過濾篩選,把有風險和沒有風險的納稅人區別開來。
3、在區分的基礎上,對沒有風險的納稅人不打擾,對有風險的納稅人通過電子稅務局向其發送風險提示提醒函,引導其自查自糾。
納稅人自糾自查過程中出現疑問的,稅務局及時進行輔導,協助排查風險、解決問題;對于極少數經過提示提醒仍然不愿糾正的納稅人,將采用進一步的檢查措施。
在檢查中發現情節嚴重的,由稅務稽查部門依法查處;涉及違法犯罪的,將移交司法機關依法嚴厲打擊、公開曝光。
稅務稽查哪些內容?
稅務稽查即是稅務機關不定期的上門檢查企業的稅務工作,因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一旦被查到漏稅行為,則要承擔0.5-5倍罰款,那么哪些情況下容易出現稅務稽查,以及查哪些內容呢?
一、發票不合規。發票的不合規會引來稅務稽查,帶來不合規的風險,特別是虛開發票的行為。企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四種情況:
1、失控票。對方還沒有做銷項沒有納稅,但是企業卻已抵扣稅款了。
2、無關聯的發票。如老板的個人消費、買房買車、旅游的發票,與企業的經營無關的不能抵扣。
3、白條抵庫。也就是沒有發票就做了抵扣,比如支付給個人沒有發票,卻做了類似于工資表的領勞務費的單據進行抵扣。
4、進銷不符。連銷售的帳都沒有,企業成立的目的只是為了開票,比如剛成立時開票金額較大,開完票后馬上注銷。
二、久虧不倒的企業。這類企業也會引來稽查,從稽查的角度來看,做企業就是為了盈利,若出現這種情況,稽查局會懷疑這家企業存在收入沒有入賬,不想納稅的情況。
三、舉報案件。一般來說分為內部舉報和外部舉報,內部舉報的準確率基本在80%以上。
四、重點稅源企業和行業。這類企業一般是地方的納稅大戶,一旦被發現問題,補稅金額相對較大。其中個人的稅收也是稽查的重點,比如查這兩個地方的工資情況,以及是否存在虛假申報專項附加扣除的情況。此外還有重點稽查行業,比如房地產行業、建筑業、醫藥行業、金融行業等,這些行業涉稅風險比較大。
五、金稅三期、四期自動預警。在大數據的預警指標中,若發生了預警,就會轉到風控部門進行下一步的檢查,檢查后仍不能解除預警,則會轉到稽查。
一個企業的穩健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合法合規。企業在生產法經營中,合法合規不僅能夠有效的規避經營風險,挽回經營損失,而且還能通過良好的合規環境和合規文化的宣傳,贏得合作方的信任,增加企業自身的商譽,從而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