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正確對待“零申報”,這些行為不要再有了!由于疫情原因,許多企業都碰見了“零申報”的狀況,但不少企業非常容易對“零申報”產生錯誤的觀念:比如,近期優惠政策頻出,不少企業卻將免稅收入,進行了“零申報”處理……
今稅財稅提醒:企業必須要財稅方面的加強學習,即便不是惡意違規,也容易因操作不當而產生涉稅風險!
1、什么是“零申報”
在稅務局辦理了稅務登記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當期未發生應稅行為,按照國家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應向稅務機關辦理零申報手續,并注明當期無應稅事項;
通俗地講,納稅申報的所屬期內沒有發生應稅收入(銷售額),同時也沒有應納稅額的情況,即被稱為零申報。
2、“零申報”有哪些情形
1)增值稅可零申報:小規模納稅人應稅收入是0;一般納稅人當期沒有銷項稅額,并且沒有進項稅額;
2)企業所得稅可零申報:納稅人當期沒有經營,進行零申報的企業;
3)其它稅種可以零申報:計稅依據為0時。
3、“零申報”常見錯誤操作
誤區1:有免稅收入最終不繳納稅款而做零申報;
【正確認知】
辦理增值稅減免備案的納稅人應納稅額為零,但并不代表該納稅人可以零申報!企業在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應向稅務機關如實申報,在申報表的相應欄次填寫享受免稅數額。
誤區2:月銷售額未達到15萬元,進行了零申報
【正確認知】
如上,企業在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應向稅務機關如實申報!正確做法是計算出不含稅收入,依此來算出應納稅額,并在申報表的相應欄次填寫享受免稅數額。
誤區3:企業期末沒有收入,但有增值稅進項稅額,卻做了零申報;
【正確認知】
這種情形下,如果進行零申報處理,可能會因為未抵扣進項稅額逾期抵扣造成不能抵扣的情況發生;正確做法應是在申報表對應的銷售額填寫“0”并把當期已認證的進項稅額填入申報表從而產生期末留抵稅額在下期繼續抵扣。
誤區4:企業長期虧損,沒有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款,做了零申報;
【正確認知】
一般情況下,企業的虧損可向后五個納稅年度結轉彌補,如果做了零申報,第二年的盈利則不能再彌補此前年度的虧損,從而造成企業損失;而如果在當年進行了零申報卻將虧損延長到以后年度扣除,屬于違規行為;正確做法應如實填列。
誤區5:企業已預繳了稅款,在報稅時進行了零申報;
【正確認知】
在申報表中規定欄目填寫銷售收入后,網上申報系統會自動生成企業已繳納的稅款從而進行沖抵,因此不能簡單地進行零申報。
4、長期“零申報”有哪些風險
長期零申報很容易被稅局列入企業異常申報狀態,從而被列為重點監控對象,并且還較常出現以下涉稅風險:
(1)可能被納入“重點關注企業”和“非正常戶”行列;
(2)影響信用評級:納稅人為走逃戶的,按規定納入重大失信名單并對外公告,同時利用系統核查“受票方”,核查其是否存在善意取得虛開增值稅發票、惡意串通等情況,并按照規定進行查處,同時將走逃戶納稅人直接評定為D級納稅人,承擔D級納稅人后果;
(3)企業發票減量:對長期零申報且持有發票的納稅人,發票降版降量。同時可以按規定要求納稅人定期前往稅務局對發票的使用進行核查;
(4)若被坐實違規“零申報”:
比如虛假零申報,會被追征稅款,進行行政處罰,降低信用等級等;比如存在隱瞞收入等行為,還會處罰款、滯納金的處罰;若還存在虛開的行為,甚至將面臨刑事責任!
今稅財稅提醒:如今的稅收監察環境越趨嚴格,大數據精準打擊稅收違法行為的基礎上,國家其實早已實現對同一企業或個人不同時期、不同稅種、不同稅費之間及同規模同類型企業或個人相互之間稅費匹配等情況自動分析監控的能力!
在國家常態化打擊之下,企業懷有僥幸心理偷稅漏稅的,難免會被查處,因此企業更該加強財稅方面的學習,盡早完成稅務合規改造,建立健全稅務風險防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