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稅務機關進行納稅評估用最多的方式就是深入分析會計報表,從公司的會計報表中鑒別稅務風險。那么稅收風險是怎么隱藏在財務會計報表中的?怎樣從會計報表中鑒別稅務風險?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按照稅務總局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納稅評估就是指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納稅申報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這里提到的數據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企業的會計報表。稅務機關根據系統自動提取財務數據,再與指標值預警值進行比對,進而發現涉稅疑點。下面幾個比較重要的財務數據指標值能夠鑒別到稅務風險:
1、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
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100%,如果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超過了預警值范圍,稅務機關就有可能人為你存在少計收入或者多列成本等問題,稅管員有有可能下戶來公司查賬,當然,公司正常的收入下滑也是可能的。
2、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單位產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產成品成本×100%,深入分析這個財務指標,判斷是否存在賬外銷售問題、是否人為調整產品成本等問題。
3、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
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100%,稅務機關會有一個指標值預警值,如果超過了預警值范圍,可能存在銷售未計收入、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稅前扣除范圍等問題。
4、增值稅稅收負擔率
負擔率=(本期應納增值稅額÷本期應稅主營業務收入)×100%,稅務機關根據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都設置了一個預警值范圍,稅負異常的都有可能進去稅務風險識別的范圍。
5、所得稅稅收負擔率
負擔率=應納所得稅額÷利潤總額×100%,都是通過預警值的監測,進而發現稅務風險。
以上就是一些較為常用的一些財務數據,根據會計報表的各個會計科目的比對,可以看出一些問題的,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指標值能夠鑒別稅務風險,如核心業務費用率、核心業務費用變動率等,以及期間費用增長是否合理。可是無法通過完善會計報表的數據來減少稅務風險!在實際當中,一些企業會這么做,比如有些公司隱瞞銷售收入或者少申報收入,可是又害怕進項太多,導致增值稅稅負太低引起稅務機關的監控,于是在取得進項發票后,故意不認證抵扣,讓稅負處于一個相當合理的水平,進而躲開稅務機關的風險監控。可是,這樣不抵扣的進項發票會形成滯留票,這一樣會引發風險異常的。費盡心機在那弄會計報表,一旦被稅務機關查到,不僅僅是補稅的問題,還會有罰款的,還會影響企業的納稅信用等級,真的是得不償失。所以,還是要如實申報稅款,如實上報你的會計報表。總之,會計報表企業經營的數據化表達,各個數據之間都是有一定的關聯性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應出稅務風險,切不可為了逃避稅款而去人為調整會計報表,正常申報稅款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