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近年來,稅務稽查曝出的許多案件基本都是偷稅漏稅成百上千萬,一些知名主播翻車更加是夸張,動輒幾個億,屢屢刷新網上吃瓜群眾對查稅的認知底線。這么一來,很多人都以為稅務局查的基本都是大型企業,小企業平時偷點稅沒什么事,只要不被發現就好了,行業中不都這么干的嗎?然而,并不是這樣的。雖然大部分被披露的基本都是數千萬上億的稅案,但不要以為自己是小企業稅局就不會找上門,暫時沒被查到并不代表風險不存在。
比如來看看這幾個案例:
案例一:未做申報,被罰6977.37元
違法事實:該企業取得營業收入不進行稅務申報,造成當期少繳增值稅11242.72元、城市維護建設稅786.99元和企業所得稅1925.01元,依法構成偷稅。
處罰內容:對該企業處以當期少繳增值稅11242.72元、城市維護建設稅786.99元和企業所得稅1925.01元百分之五十的罰款,罰款金額合計6977.37元。
案例二:偷稅213.94元,被查!
違法事實:某企業在沒有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下,虛增進項稅,進行虛假申報,造成少繳增值稅213.94元;
處罰內容:該企業在沒有實際經營業務情況下虛增進項稅,進行虛假申報,造成少繳增值稅的行為是偷稅。對你單位處以少繳增值稅213.94元2倍的罰款427.88元。
案例三:非法取得5份發票,被查!
經查,該企業非法取得增值稅進項發票1份,涉稅金額0.33萬元;非法取得增值稅普通發票4份。
與前兩個案例相比,這個公司更加是冤大頭!通過以往的案件翻查發現,涉嫌虛開發票的,基本逃不開被抓的命運,從移送公安部門可以推斷,這個公司應該是涉嫌虛開發票沒跑了。
這些稅案涉稅金額幾百到幾千,甚至只是非法開票5份,雖然與那些幾百幾千萬的稅案相比體量較小,但法律一視同仁,一經查到就是“補稅+罰款”,簡直得不償失。
現在的稅務征管環境早已更加嚴格,有些企業覺得自己做得天衣無縫,但在“以數治稅”時代,公司的一舉一動都是可以被監測到。
一、公司是如何被精準監管的?
稅務局如何去發現哪些納稅人存在風險,從而實施精準監管?
對此,江蘇省政府在“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會早已給出了答案:主要采取三項措施,實現對有風險納稅人的精準監管。
1、稅局擁有近兩千億條的稅收大數據,對納稅人進行全面畫像。
這兩千億條稅收大數據是精準監管的基礎,它主要來源于三個渠道:
(1)稅務機關自己掌握的納稅人從設立到注銷全生命周期的申報數據、繳款數據、發票數據、涉稅違法違章信息等;
(2)稅務機關與外部門共享交換的數據,如工商登記數據、股權轉讓數據、水電氣數據等;
(3)稅務機關從互聯網上獲取的公開數據,比如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法院裁判文書等。
2、稅局開發了一千多個稅收風險指標模型,對納稅人進行全面體檢。
通俗地說,這些指標模型就像篩子一樣,按照規則不停地對納稅人進行過濾篩選,把有風險和沒有風險的納稅人區分開來。
3、在區分的基礎上,對沒有風險的納稅人不打擾,對有風險的納稅人通過電子稅務局向其發送風險提示提醒函,引導其自查自糾。
納稅人在自查過程中有疑問的,稅務局及時進行輔導,幫助其排查風險、解決問題;對于極少數經過提示提醒仍然不愿意糾正的納稅人,將采取進一步的檢查措施。
在檢查中發現情節嚴重的,由稅務稽查部門立案查處;涉及違法犯罪的,將移送司法機關依法嚴厲打擊、公開曝光。
公司存在以下這些情況之一的,被“抽中”的可能性非常大。
?。?)稅收風險等級為高風險的;
(2)2個年度內2次以上被檢舉且經檢查均有稅收違法行為的;
?。?)受托協查事項中存在稅收違法行為的;
?。?)長期稅務申報異常的;
?。?)納稅信用級別為D級的;
?。?)被相關部門列為違法失信聯合懲戒的;
(7)存在其他異常情況的。
“以數治稅”時代下,以后可能最了解你的就是稅務局了~
結語
現在的稅務征管環境早已更加嚴格,稅務局正在以發票全領域、全環節、全要素電子化改革為突破口,啟動實施“新稅收環境”建設!而國家稅務總局也已經放出風聲,“新稅收環境”在今年年底將完成基本建設,到時候還會對個人卡進行管控,未來公司和老板的財富基本都是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