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很多面臨財稅合規問題的企業,初期基本都是制造業起家,各方面都比較有限。發展了一些年以后,在產品、技術、研發方面的短板漸漸被補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做大做強”,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專精特新”企業。相比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科技公司”,這些企業相對更加保守務實,更接地氣;但是同時過于關注“生意”,而對企業框架考慮較少。
財稅合規中的共性問題
1、股東、股權和出資問題
企業財產和股東財產分不清,往來款、各種報銷、分紅理不清楚;公司股權結構和持股方式安排不合理;出資不到位,有非常多的所謂崗位股、分紅股等不合規安排。
2、集團架構缺少統一的設計
可能有多個業務線、業務板塊,混在一起管理,因為需要設立了多個企業,均由股東個人支持接觸,缺少統一的控股和業務板塊安排。
3、關鍵財務核算
按開票確認收入,按收票確認成本,按現金流水確認費用。財務核算從根本上是歪的,無法滿足“權責發生制”這個最基本的原則;進銷存缺乏管理和核算,無法核算成本毛利。
4、發票和稅務問題
按開發票金額納稅,沒開發票的不交稅。這個做法根源上就是錯誤的,完全無法滿足合規要求;過往為了避稅,取得過不合規的發票,或者伙同供應商虛增發票,甚至涉及到增值稅專票;通過發票報銷發放工資,或者沒有對員工薪資足額繳個稅,存在個稅風險。
5、資金管理混亂
通過私人賬戶收款、支付采購款、報銷、發工資,私戶往來流水巨大;長期掛賬,以往來款的形式從公司取得分紅。
6、內部控制不健全
公司的內控,全部依賴于老板個人的“一事一議”型判斷。缺乏必要的規章制度和流程;對資金、出納、倉庫、采購等重大風險緩解,缺少必要的制衡和監督機制。
兩種應對思路
面對合規轉型,常見的思路有兩種:
第一種做法:最普遍的做法,一個一個地去解決問題。“就事論事”、“打補丁”是很多初級財務人員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一些創業者所習慣的做法。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切膚之痛”,但是治標不治本,缺乏宏觀的系統性安排,可能會把小問題拖成大問題。
第二種做法:自上而下的整體梳理。“合規轉型”這個話題的根源,來自于系統性規劃的欠缺。對癥下藥方能標本兼治。面向未來,面向資本,企業應從股權和利益安排入手,對商業模式、業務流、資金流進行統籌梳理,將各類合規問題放到整體框架下進行平衡、取舍和解決。這種思維方式,也是戰略性CFO和普通財務人員的根本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