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稅務風險主要是指涉稅行為因并未正確有效地遵從稅收法律法規而遭到法律制裁、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害的可能性。
稅收風險有哪些種類
稅務風險依據不同標準,可以作不同分類。
01不同來源的稅務風險
稅務風險根據其來源,可以分為兩類:
1、來自稅務局等執法部門的少繳稅、晚繳稅的風險;
2、來自自身的多繳稅、早繳稅的風險。
一提到稅務風險,許多經營者就會想到被稅務局稽查,補稅罰款造成的風險。這是很常見的來自稅務局的因少繳稅、晚繳稅所造成的稅務風險。與之相對應的,來自自身的多繳稅、早繳稅的風險,也是應該防控的風險。
只有從上述兩個角度認識風險,才是全方位地認識稅務風險,也才可能構建內容齊全、體系完整的稅務風險防控體系。
02不同內容的稅務風險
根據稅務風險的內容,可以將稅務風險分為:
1、具體稅種的風險,如企業增值稅風險、所得稅風險等;
2、日常管理的風險,如因違反納稅申報、稅務登記、發票管理等產生的風險等。
03不同性質的稅務風險
根據涉稅行為的性質及其嚴重度,可以將稅務風險分為:
1、偷漏稅等稅收違法違規的風險;
2、多繳稅款等不違法違規的風險。
企業常見稅收風險
及表現形式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偷逃稅款,換句話說,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納稅風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些風險往往存在于:第一是在公司的注冊階段存在風險;第二是在公司的收入方面存在納稅風險;第三是在成本費用方面存在納稅風險;第四是公司的會計報表存在納稅風險。下面將展開進行分析:
01、虛假出資與抽逃注冊資本
表現形式為:注冊資本不實或注冊后不久資金退回或轉移。
許多注冊公司時候,就存在風險了。公司虛假注冊現象在以前十分普遍,現在也時有發生。幾年前,會計事務所假驗資現象十分普遍,現在隨著監管制度的加強,以假驗資報告虛假注冊的情況有所減少,大部分改為由中介公司代為墊資,驗資后再抽走。有時候也可能是自己真出資,但在注冊完公司后不久,即將注冊資金抽走挪作他用,在財務上則形成一長期應收款一直掛帳無法處理。這種現象在許多企業十分普遍。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有可能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輕則工商局年檢時發現注冊資本不到位或抽逃注冊資本,會根據《工商登記條例》要求補足,并給予抽逃金額5-12%的罰款;重則《刑法》上有抽逃注冊資本罪,一旦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發生了經濟糾紛,或造成重大社會危害,則就有可能追究股東的刑事責任。當年的“瓊民源”和“銀廣廈”事件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
02、收入納稅風險
1、隱藏收入不入賬
隱藏收入的普遍做法是設賬外賬或叫內外帳。銷售收入不入外帳入內帳,資金體外循環。與之相矛盾的現象是,由于收入不記或少記帳,公司常年出現虧損或處于微利的邊緣。而公司生產經營規模卻越來越大,公司規模擴大,而帳面資金不足,就會出現不斷向股東個人借款的情況,因此,這種偷漏稅的表現形式是,外帳上的與股東的往來賬發生額較大,且較頻繁。
2、收入長期掛往來,不納稅中報
收到銷售款后,不記收入,而是掛往來,計入應付賬款或其他應付賬款,不做納稅中報。這種偷逃稅款的手法大多是在客戶不需要企業出具發票的情況下使用。這種偷漏稅的表現形式是,應付款項長時間無法支付也不須支付。
3、不依合同規定確認收入,收款時開票確認收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的原則和精神,2008年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確認所得稅收入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75號),對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收入的確認時點進行了明確。除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另有規定外,企業銷售收入的確認,必須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但有的企業不按規定確認收入,延期確認收入,以滯后進行納稅中報。
03、成本費用納稅風險
成本費用納稅風險主要表現形式有:
1、大量收據或白條入賬
我國實行的是“以票控稅”的管理制度,因此國家發布有發票管理制度。這些制度規定,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合法票據,不得入賬,不得稅前抵扣。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有時候很難取得合規的正式發票,就只能白條收據來入賬,按規定對這種情況,應作納稅調整。但有的企業不按規定進行納稅調整,存在納稅風險。
從以上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發現,在日前社會、市場、法律的環境下,企業違法,有時也是無奈之舉。我們反對以身試法,我們也希望,政府可以制定一史共人性化的稅收政策環境,但在政策并未改變的前提下,企業只能去適應政策而不能與政策相違背。
2、虛增人頭,虛增工資
有發現不少企業會采用這種虛增員工工資的方式,偷逃稅款。這一手法“技術含量較低”,非常容易被識別和查處。近年來隨著法律環境的不斷改善,比如《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實施,虛增人頭需交納社保,因此,采用該手法進行偷逃稅款呈下降趨勢。
04、會計報表稅務分析風險
一個企業的業務活動,都會通過財務報告的會計信息反映出來。如果企業存在偷逃稅行為,也會通過這些信息體現。企業不論請的會計水評多強,做假帳的水平多高,想不被發現是很難做到的,假的終究是假的,假的永遠做不成真的。因為會計報表不會騙人。可有一些老板偏不信邪,總以后我請的人水平高,稅局抓不住。通過對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進行分析,會計報表稅務分析風險表現形式有:
1、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則為:存貨、應收帳款、其他應收款、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資本公積等會計科目經不起推敲;賬務處理混亂、帳實不符;
2、在利潤表上的表現則為成本費用與收入不配比,利潤結構不合理;
3、各項指標,忽高忽低,或如過山車,或漏洞百出。
具體而言,假帳通常會在以下幾個方面留下蛛絲馬跡:
①各項財務指標跟相同行業的平均水平作橫向比較,會出現過高或者過低的現象
②)企業各項指標如與往年做縱向比較,會出現忽高忽低現象,就像坐過山車樣。
③企業的利潤率、稅負率較長時間處于較低水平。
在現實中,有的企業連續幾年都做成虧損,可問題是公司規模卻是越來越大,那資金從哪來呢?公司股東以個人名義借款給公司用于營運資金。長期下來正常嗎?有的老板稍微聰明一點,不做成虧損,讓它每年賺幾百塊錢,象征性交幾十塊錢的稅、但如果連續微利,利潤率會明顯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稅賦率也明顯地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現在我國各地稅務機關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都會內部掌握一個最低的稅賦率水平。有人說,知道這些數值就好辦了,就按照這個標準來,正好比它規定的最低標準高那么一點,稅務局就不會來找麻煩。注意是最低值,不同行業標準還不一樣呢。你略高于最低標準就可以了嗎?
④賬實不符。現金和銀行存款對企業來說一般容易控制,做到賬實相符不難。不真實的財務行為很難做到存貨的賬實相符,一般經不起盤點。要么帳人于實,要么實大于帳。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很常見。比如說我次采購了100支筆,全部售出,可是有80支出具止式發票,還有20支沒開發票,企業就入了小金庫。那么這 來就造成倉庫里面零庫存,可是賬面上仍有20支筆的存貨。這就造成賬大于實的現象如果經常這樣操作,就會像滾與球樣越滾越大,賬實不符的現象越米越嚴重。到最后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賬面上有一堆存貨,幾百萬幾千萬的金額,可是倉庫里早就沒了。實大于賬的現象也很普遍,比如說企業在采購的時候為了控制成木,從規模較小的供應商處采購,它不能出共合規的發票,采購回來的貨物沒法入賬。而倉庫里面有實物,就會造成實大于賬的現象。存貨賬實不符是企業最難以處理、也是最無法向稅局解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