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一)沒有盈利模式
審視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一項,如果這個數字顯著偏低,企業又非投資公司,這說明該企業沒有合理的盈利模式,甚至無產品可賣。如果長期如此,企業要么是僵尸企業,要么是半死不活的待處置公司。
現在有不少創業公司,僅僅只是有了一個點子,這個點子能不能形成盈利模式,能否經受市場檢驗,都不確定。這些都不管了,直接把這個點子拿到資本市場忽悠風投。融入大量資金后,因為創始人還沒有準備好,管理也沒有跟上來,盈利模式仍要做探討,一切都靠“燒錢”試錯找方向。最后,錢燒完了,可公司卻沒能做起來。
(二)產品沒有競爭力
利潤表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銷售毛利率則反映產品的盈利能力。從利潤表里可以取數算出銷售毛利率,這個比率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就高,反之則低。在很大程度上,產品的競爭力就代表了企業的競爭力。
(三)成本居高不下
成本費用過高,企業就會陷入虧損。持續虧損,必然導致入不敷出,后果是企業現金流枯竭。
(四)盲目擴張
一方面看資產負債表中的長期股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膨脹快,而投資回報又顯著偏低時,就應思考投資的必要性與恰當性;另一方面看現金流量表中的投資活動支付的現金,如果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長期為負,利潤表中的投資收益沒有正數出現,公司很可能有資金鏈斷裂之虞。
(五)資產注水
有的企業為了粉飾業績,會打腫臉充胖子,虛增的業績會在利潤表中體現,留下的潛虧則隱藏在資產負債表里。潛虧是偽裝了的虧損,多依附于資產科目當中。盤點下來,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都可能潛伏著虧損。
基于業績考核、個人升遷、企業籌資等諸多理由,一些企業管理者不在經營管理上用功,而是試圖鉆制度的空子,指使財務人員做假賬,制造虛盈實虧的假象,達到種種目的。為達到這些目的,制造潛虧表面上是企業管理者為維持企業形象采取的非常規手段,其實質是個別人包裝業績、謀取私利的腐敗行為。因高估利潤,潛虧不僅加重了企業的稅負,也因傳遞虛假的財務信息,極易誤導企業經營決策。
(六)債臺高筑
導致企業破產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不是虧損,不是資不抵債,是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這里說的債務是個大概念,可能是貸款、貨款、員工工資……通過資產負債表,我們可以算出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它們的警戒值分別為70%、2、1。這些比率都可對企業的償債能力做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