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公司偷漏稅,為何如此普遍?歸結為一下,有三方面的因素作祟:
①老板的私欲作怪,少繳的稅可都是自己的財富啊,于是乎千方百計的耍心眼;
②財務的心存僥幸心理,一是認為自己方法高明,二是不相信稅務局正好查到自己;
③稅務局的彈性執法,不置可否,偷漏稅的公司被查到的概率確實不高,即便被查了,處罰時仍有運作余地。
偷漏稅普遍與稅務稽查力度不夠是有關聯的。盡管各位老板普遍害怕稅務稽查,可并沒有趕上過幾回。對此老板就更沒概念和顧忌了,偷漏稅的好處近在眼前,風險遠在天邊,索性一咬牙跺腳,先顧眼前再說吧。怎么改變這種狀況呢?建議稅務稽查改目前的抽查為輪查,以三五年為周期,一次查個底掉。
兩套賬又叫內外賬,指一套賬對外,用以納稅申報;一套賬對內,用以管理。內外賬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公司一部分收入不入外賬,回款直接進到老板個人兜里。內外賬因偷漏稅而設立,既逃了增值稅,又逃了所得稅。一般說來,內外賬的操作手法較拙劣,說白了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掩飾。一旦稅務稽查較真,基本上無可遁形。
老板私費公報存在稅務風險嗎?很明確,老板的私費與公司經營管理無關,會計進行賬務處理時應記入“營業外支出”。私費公報現象在民企比較普遍,這種做法存在較大的稅務風險。稅務稽查發現私費公報往往會要求公司補兩項稅:
①私費不得在稅前扣除,補交25%的企業所得稅;
②私費視同分紅,補交20%的個稅。
會計到底怕稅務稽查什么呢?一怕處罰權,企業有貓膩,會計會心虛,總擔心被稅務局盯上。二怕自由裁量權,遇到納稅爭議,擔心稅務局的解釋對自己的不利;攤上了稅務處罰,害怕處罰的結果偏重。三怕日后的監督權,會計不能與稅務局爭一日之短長,即便在某個爭議上爭贏了,日后還需在人家的地界混,總擔心被穿小鞋。
公司大都怕稅務稽查,真被選中了無需自嘆倒霉。來總有來的道理。李克強總理倡導隨機選案,稅務總局有各種選案機制,碰巧被抽中了所以來;公司行為不端,被舉報了所以來;納稅數據有悖常規,被風控分析出比例異常所以來;或者對某個行業整治所以來。
稽查過以后五年內一般不會再來。被稅務稽查主要是公司不檢點或不顧全大局造成的,公司應該自省自悟,預防兩點:
①被人舉報,一是被內部人舉報,特別是被財務人員或銷售人員舉報,另一是被競爭對手舉報;
②企業稅負率顯著偏低、不合常理,或企業發展已上臺階但交稅很少。
怎么應對稅務稽查的結果呢?建議借鑒孔子對待父母責罰的態度:小杖受,大杖走。具體是,對于稅務局指出的小問題,提出的小懲罰,不要爭辯,一概表現出虛心接受的態度就好,這么做無關原則,而是一種策論;對于稅務局指出的重大問題,如果有爭議則不能一味遷就,要做有理有利有節的分辨,爭取最有利的結果。
公司接受稅務稽查,補繳的所得稅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呢?將之計入“營業外支出”是錯誤的,這么處理等于減少了本年的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正確做法是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來處理,分錄為,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稅務稽查對會計人員而言,禍兮福兮。會計人員普遍害怕稅務稽查,因為不可測,不知道會被找出什么小九九,估計還真有見不得光的地方。真經過了稅務局稽核之后,會計人員多了一層歷練,對稅收籌劃會拿捏得更準確。更為重要的是,老板知道了稅務局有時會動真格的,做會計不易,自然會對會計多一分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