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大家經常在各類稅案里見到“應用稅收大數據深入分析發現”這樣的描述,接下來我們就來給大家聊一下面對數以百萬計的納稅數據,稅局是怎樣借助技術方法識別其中稅務風險項的。
簡單的事前審批和事后人工檢查等方式,在數以百萬計相關數據面前,肯定是難以實現“精準監管”的。當下,各地稅局都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在探索和構建“以數治稅”的藍圖。
比如深圳的智慧稽查系統,河北的“四級聯防”體系等都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設置多維度的稅務風險預警指標,實現對企業涉稅問題的“精準監管”。
具體而言,稅局對于企業的信息化監管,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按稅種構建風險模型,利用深入分析算法還原企業真實經營情況,然后通過比對識別風險。
例如在識別所得稅稅前扣除稅務風險時,系統將結合企業的發票情況、固定資產折舊情況、人工工資情況、用水用電情況等等,模擬企業投入產出情況,進而確定企業稅前扣除成本費用的合理區間。
如果企業申報相關數據跟模擬出相關數據差距額超過預警值,就會進行預警,然后被篩出來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2、系統不僅采集企業相關的內部數據,也會采集相關企業、行業的外部數據,然后進行內外部數據聚合深入分析,排查企業涉稅風險。
像股權轉讓這類高風險事項,稅局會首先獲取企業相關的5年臺賬數據,然后跟外部股權轉讓相關的數據進行比對,如果相關關鍵信息差額超過100萬,會被重點評估和關注。
3、開票情況和發票數據是稅局重點監管和分析的事項,稅局會采用多個指標、多個維度進行風險排查。
對于企業開票情況,會被重點監管的行為包括但不限于:一人控制多戶集中開票,環比開票量突增,大量開具、作廢發票,大量開具紅字發票,四流不一致的發票等。
同時,自然人代開發票,也被納入了重點關注對象:尤其會重點檢查代開金額較大,貨物勞務服務名稱與征收品目不一致,且個稅稅負相對較低的發票。
另外,除了開票方,一些行業的受票方也是稅局關注的重點。比如水泥行業,一些稅率低、運輸距離遠、材料配比異常的水泥產品受票企業,會被重點核查。
4、利用數據對納稅人主體之間進行橫向、縱向比對,重點篩查稅負率、毛利率、存貨周轉率等指標的異常情況。
除了對于同行業、同類型企業的比對,稅局還會針對各稅種之間進行關聯比對,尤其是增值稅跟所得稅、出口退稅、印花稅等之間的比對。
5、重視事前、事中監管,利用稅收大數據和監控指標等,定期對于涉稅事項進行掃描監控,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對于涉稅事項的監管和核查,稅局采用的是鏈條式、全周期的分析核查模式,事前稅務風險項目多會進行提醒,事中風險項多為防范,事后稅務風險問題則多為嚴打嚴查。
以上5個方面的事項,并未囊括所有的情形。稅局的監管和核查手段,遠比我們文中提到的強大的多。建議企業在經營中多加深入分析涉稅風險,合法合規的開展涉稅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