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878 8887
又到了一年的12月,2022年也進入尾聲。每逢年底都是忙碌的,結賬、年報、預算、規劃……不少企業都會回顧過去,規劃未來。正逢最近和客戶聊的較多的是稅務內控和稅務風險管理的話題,年尾又是公司考量自身一年財稅管理運行是否有效,明年是否有優化、完善和提升財稅管理規劃的時點!今天就讓我們聊一聊:稅務風險管理/稅務內控管理,需要學會和關注的“三段式”理論。
第一段:轉變管理思路,
明確財稅管理地位
從監管環境角度,無論是國家稅務總局曝光的稅收違法案件,中介機構在互聯網上宣傳的力度,還是企業切身的實際感受,相信很多企業在如今的時點都會認為稅務問題很重要。
但,如果將事項作四象限劃分,財稅管理很多情況都會被劃分到“重要,但不緊急”的象限中,排在前面的是企業規模、業務開展和資金周轉。
從實踐的角度,財稅管理依然是許多企業的管理短板和內控薄弱環節——
企業端:
自身稅務管理流程制度不完善。業財稅融合是一體,財稅管理理念上的不重視和與業務融合的薄弱,會導致管控無力。稅務團隊無法提前在業務決策前端介入,導致稅務風險的不可控,給企業造成有形或無形的損失。
人員端:
企業財務人員僅從財務角度出發支持業務開展,缺乏稅務思維視野。稅務問題是立體的,除了發票之外,企業生命周期中存在諸多潛在稅務風險及稅務管控節點;財務人員的思維變革和能力提升與企業的壯大發展要相輔相成。
所以,要充分發揮財稅管理角色的職能和作用,首先需要明確財稅管理角色在企業中的戰略地位,方能為企業的戰略和發展提供支持。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老板和管理層重視,團隊才能獲得更多資源和支出,更加放開手腳和思路。
第二段:重視業務場景,
變“應試”為靈活實務
從理論層面上,COSO框架是財稅管理的好幫手。如果企業的財務團隊想自己搭建稅務內控管理體系,那么初步可以參考COSO的風險要素模型進行稅務風險管理的應用。
“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反饋”
從實踐層面上,政策法規的信息不對稱性問題已經被互聯網基本解決,熟讀稅務法律法規已經是許多企業財務團的基本功。如何將其運用到合適的業務場景中,或者在業務場景中如何有效運用……是有待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風險管理,還包括大家總在討論的稅務籌劃。
在許多場景中,尋求標準答案或者完美解決方案是人之常情。無論是購物希望買的性價比最優的商品,還是在尋求稅務解決方案時。轉讓定價的原理是功能風險原則,獲取的收益應與承擔的功能風險匹配。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理念,尤其是在與客戶探討稅務方案時。很多時候,“完美稅務解決方案”就是個偽命題,好多看似信心滿滿的“方案”,在實踐眼中和監管機構眼中,就如同“風險和有問題”的近義詞一樣。
初次嘗試財稅管理與業務場景的融合,可以簡單的采取與上學讀書時候相反的方式。即,先考慮構思業務場景中的業務邏輯和開展,再尋找支持的法規和適用的條款。
比如:都知道59號文是規定企業重組的,真到企業重組的時候,企業的重組故事是否能與59號文相契合和匹配適用呢?
比如:都知道個人股權轉讓要申報納稅,真到個人股權轉讓時候,到底有哪些合規義務要遵從?時效和時點要求如何滿足?
總結一句話:先有業務,后有稅。畢竟實務不是應試。
簡單三步就可以實現稅務與業務場景融合:
1、明確商業安排目標;
2、以稅務工具尋求重塑商業安排的可能性;
3、整合協調商業安排及稅務安排的最大效益。